为深入探讨数智时代教育的未来发展路径,推动教育数字化理论与实践创新, 2025年10月12日,由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分会主办,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朝阳区教育委员会、中央民族大学附中承办,中央民族大学附中(朝阳校区)协办的“数智时代的教育变革与创新”学术研讨会暨2025年年会,在中央民族大学附中(朝阳校区)隆重举行。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姚宏杰,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唐建东,朝阳区教委种凌晨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党委副书记、校长唐洪波出席会议,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教育期刊主编、中小学教师代表等百余人共同参会。会议围绕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强国建设、人工智能与教育治理、人工智能服务育人实践的典型经验三个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度交流。


开幕式
会议开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附中朝阳校区副校长姜明亮主持,北京市朝阳区教委种凌晨副主任、海淀区教委唐建东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唐洪波校长分别致辞,强调了数智时代推进教育变革的紧迫性与现实意义。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分会吴安春理事长作年度工作报告,系统回顾分会2025年的工作开展情况,同时通报了分会换届工作进展。

种凌晨致辞

唐建东致辞

唐洪波致辞

吴安春作年度工作报告
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教科院教育理论研究所万作芳研究员主持,四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数智时代的教育核心议题展开深度解读,贡献了高水平观点。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剖析了AI“学生画像”的双重性,既肯定其助力因材施教的潜力,也警示需防范风险,强调应理性参考而非绝对依赖。中国人民大学刘复兴教授提出,必须推动教育理论的重大变革,系统构建中国特色的数智教育理论与方法论。北京大学刘云杉教授则探讨了“泛在学习”背景下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技术应用的边界。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副理事长李启生基于中学科技教育的现实困境,分享了“大中衔接”推动特色发展的实践路径。四场报告从不同维度深化了对数智教育本质与方向的认识。




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环节围绕会议核心主题进行了热烈研讨,中国教科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姜朝晖主持论坛,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专家学者、学术期刊主编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展开了交流。






分论坛
本次会议特设三个平行分论坛,围绕教育数字化的关键议题展开深度研讨,来自中央民族大学、深圳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等院校的学者及一线教育工作者,分享了生成式AI在教育评价、课程融合、师资发展、科学教育等方面的实践成果与思考,呈现了技术赋能教育的多元路径。
分论坛一聚焦“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强国建设”,与会专家从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基础教育变革、构建智能教育评价体系、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路径等方面,系统探讨了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








分论坛二以“人工智能与教育治理”为主题,研讨范围覆盖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等多个学段。学者们分享了AI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学校治理数字化以及师生数字素养提升等方面的应用与实践,深入剖析了技术对教育生态的重塑作用。





分论坛三则集中于“人工智能服务育人实践的典型经验”,呈现了AI技术在科学教育、红色基因传承、五育融合及绿色课程建设等育人场景中的创新应用,生动展现了数智技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价值引领方面的广阔前景。










颁发证书
“数智时代的教育变革与创新”学术研讨会暨2025年年会,是一次承前启后、引领方向的高水平学术盛会。其价值和意义在于:
首先,会议系统回应了时代命题,在数智教育变革的紧迫性、挑战与关键路径上凝聚了共识,为未来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指明了方向。
其次,会议有力贯通了“产学研用”,不仅聚焦前沿思想碰撞,更展示了大量来自大、中、小学的鲜活案例,有效推动了数智教育成果从理论“书架”走向实践“课堂”。
最后,会议成功构建了一个“高校-中学-研究-出版”多方协同的对话生态,其形成的系列成果紧密对接“教育数字化”与“教育强国”国家战略,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与实践参考,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