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高一化学教学改革,提升教师学科育人能力,助力学生平稳衔接初高中化学学习,近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化学学科教研员李伏刚莅临民大附中朝阳校区,为化学组全体教师带来一场聚焦教学教法的深度指导。校区副校长刘舒婷、张立波全程出席,与化学组教师共同聆听、交流研讨。
此次指导以 “立足学生发展,打造高效化学课堂” 为核心,李伏刚老师结合高一学生认知特点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从教学理念、课堂设计、实验教学、作业布置等多个维度,分享了极具实操性的教学策略,让在场教师深受启发。

重信心、缓节奏:把握高一教学 “黄金缓冲期”
“高一前两周不要急于测试,给学生喘息与适应的时间,让他们在9‘会做’中建立学化学的自信!” 指导中,李伏刚老师直指高一教学的关键 ——学生信心的培养比知识灌输更重要。他强调,高一学生刚经历初高中知识断层,初期教学应避免用难题 “打击积极性”,可通过 3 周后的简单检测,让学生感受到 “初中基础薄弱,高中努力也能行” 的成就感。
“课堂上,我们先看学生的眼睛亮不亮、愿不愿主动问问题,再谈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李伏刚老师提出,高一教学目标首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非追求 “速成”,教师需耐心陪伴学生积累,通过 “小步走、多鼓励” 的方式,让学生逐步爱上化学。
强实验、重推理:让化学课堂 “有理可依”

化学实验是学科的灵魂,李伏刚老师以 “钠与水的反应”“氯气的实验室制备” 等经典实验为例,详细拆解了如何将实验教学从 “单纯操作” 升级为 “思维探究”。他指出,实验前应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知识推理产物(如从钠的化合价变化推测反应生成氢气与氢氧化钠),实验中鼓励学生对比 “预测与现象” 的差异(如钠浮于水面、熔成小球的原因分析),实验后梳理逻辑链(如从反应放热推导钠的熔点低)。
“比如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滴一滴水就能生火的‘窍门’,棉花不包裹过氧化钠才能确保实验成功;电解水实验要向学生讲清‘为何加电解质’,让实验不只是‘看热闹’,更是‘学推理’。” 李伏刚老师结合具体实验细节,强调实验教学要 “讲理”,通过 “预测 — 操作 — 分析 — 总结” 的闭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他还特别提及北京市优质实验视频的使用建议:可将其作为 “实验失败预案”,引导学生对比操作差异、分析失败原因,反向提升实验分析能力。
精设计、轻负担:让作业成为教学的 “反馈镜”

“作业不是‘任务’,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反思依据。” 针对教师常见的 “作业设计难题”,李伏刚老师提出明确要求:作业难度需与课堂例题匹配,以 “B 级难度为主,略高于例题但学生‘跳一跳能摸到’”,让学生在 “快速完成、准确答对” 中增强自信;同时,作业需聚焦 “靶向反馈”,教师要通过错题分析判断是 “学生知识漏洞” 还是 “教学方法问题”,避免盲目布置难题、多题。
他举例:“若学生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鉴别’题中出错,需反思是否未讲清‘物理方法(溶解度差异)与化学方法(加盐酸的气泡差异)’的逻辑;若多数学生答对,则无需全班讲解,个别指导即可。” 这种 “精准、精简” 的作业设计思路,让教师们清晰了 “减负增效” 的实践路径。
善评价、养习惯:细节处培养学科素养
“ 评价不只是‘回答正确’,而是告诉其他学生‘好在哪里’。” 李伏刚老师分享了 “高级课堂评价” 的技巧 —— 不说 “好”,但通过具体细节肯定学生(如 “这位同学的实验设计用了空白对照,结论更有说服力”),既鼓励发言者,也为其他学生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此外,他还强调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从高一开始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 “先明确观点数量(如‘我想讲 3 个观点’)”,培养逻辑表达能力;借鉴物理老师 “收草稿纸分析错误原因” 的做法,让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甚至从 “氯气密度比空气大” 的表述细节(需加 “的密度” 避免病句),提醒教师关注语言表达的严谨性。
深交流、共成长:凝聚教学改进共识

指导尾声,化学组教师围绕 “必修教材内容把握”“初高中知识衔接方法” 等问题与李伏刚老师深入交流。针对教师提出的 “电解质是否需补充非电解质” 等疑问,李伏刚老师明确回应:必修教学需严格控制深度,不超纲拓展等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活动最后,刘舒婷副校长表示,此次指导为民大附中朝阳校区高一化学教学指明了方向,校区将推动化学组教师把专家建议落实到课堂实践中,以更科学的教学策略助力学生成长。
此次专家指导,不仅为化学组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更坚定了教师们 “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初心。未来,民大附中朝阳校区化学组将持续深耕课堂,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改进,让化学教学既有 “知识的深度”,更有 “育人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