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大地,山水为卷,文明为墨。同学们穿行于历史与自然之间,用脚步丈量厚重的土地,也用心感知生命的回响。
走进遗址、走近国宝、走访水利工程,这不仅是一次研学之行,更是一场精神的唤醒与文化的浸润。
沉思生命回响 漫步巴蜀文脉
(一)漩口中学地震遗址/沉默废墟中的精神回响
车队驶入映秀镇,群山静默。远处的残垣断壁在山风中屹立不倒,漩口中学遗址就坐落其间。
A团学子缓步走近,神情肃然。眼前是断裂的操场、倾斜的教学楼、崩塌的楼板,一切定格在那个不可忘却的春日。讲解员轻声讲述当年的震情与守护者的故事,每一个名字,都有分量。


在纪念仪式中,两位同学代表敬献花篮,全体肃立默哀,随后举起右拳,郑重宣誓。他们以一束花、一句承诺,铭记逝者,也唤醒对责任的思考。



每位同学也庄重地献上了一朵白花。同学们低头缓步,将花静静摆放于纪念碑前,那一朵朵纯白,在微风中轻轻颤动,如无声的悼念,也如少年们心中悄然绽放的责任感与敬意。
这是一次凝望废墟的对话,一次面向生命的庄严凝视。



(二)熊猫谷|与国宝共处的一天
走进熊猫谷,翠竹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潮湿与青草气息。B团学子穿行其间,悄声观望憨态可掬的大熊猫。


在研学导师引导下,同学们记录温湿度、植被分布、动物活动,观察守护国宝的日常。讲解环节也引导大家思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边界与共生。这一刻,“生态”不再是抽象词汇,而是眼前的责任和手中的行动。


(三)华西亚高山植物研究所|山林深处识万象
B团继续走入华西亚高山植物研究所,群山环绕,林木苍翠。在科研人员指导下,同学们观察植物生态,采集样本,制作拓印标本,将自然的形态与肌理悉心记录。




课程还设置帆布包印染创作环节,同学们将拓印图案转印其上,带走属于自己的自然纪念。一片叶脉,便是一部关于地球与时间的微型文献。




(四)都江堰水利工程|千年奔流的东方智慧
穿过一段依山傍水的古道,同学们来到都江堰水利工程核心区域。站在鱼嘴分水、飞沙堰、宝瓶口前,奔涌的江水仿佛仍在诉说两千年前的智慧与勇气。




大家一起探究分水原理,还动手编制“竹笼杩槎”,将竹与石缠绕成防洪结构,在亲身实践中理解古人顺势而治的哲学。这里不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份文明沉淀的见证。




(五)杜甫草堂|诗人脚下的时代回响
穿过青竹掩映的小径,A团走进了诗圣杜甫的草堂。同学们探访旧居,了解杜甫流寓成都时期的生活与创作背景,在古今间探寻诗意的回响。


随后以“落诗成画”为主题创作,将诗句化作画面,表达他们心中的杜甫世界。一次与诗人的相遇,亦是一次对理想与责任的凝望。


(六)武侯祠|千秋诸葛,一庙尽藏
石道铺展,松柏成荫,B团学子走入诸葛亮长眠之地——武侯祠。


在肃穆的殿宇前,同学们驻足观瞻碑刻、解析对联,重温“三顾茅庐”的信义与“鞠躬尽瘁”的风骨。课程还引导大家比较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异同,思考真实与想象如何共同塑造文化记忆。静听庙堂风声,也是在内心唤醒智慧与格局。


(七)锦里古街|烟火巷陌里的传统余温
走出武侯祠,古色古香的锦里古街便在眼前展开。青瓦白墙、红灯高挂,成都的市井日常扑面而来。


同学们穿梭其间,观察古街格局,采访非遗手艺人,拍摄“古韵成都”主题影像,记录城市文化的真实触感与视觉温度。这里是传统的延续,也是少年与时代交汇的节点。
闭营仪式
归途将近,闭营仪式在温暖的氛围中举行。仪式由高二六班陈紫阳和高二一班俞卓琦两位同学主持。

高二八班王炜堃作为学生代表,用真挚的话语分享收获。回顾了研学途中的精彩瞬间,每一段经历都让大家受益匪浅,也向全程陪伴的老师们表达感谢。

民大附中朝阳校区副校长韩秀清为同学们致辞,肯定了同学们在研学期间展现出的求知精神与探索热情,同时也提到研学旅行不仅是一次行万里路,更是一次读万卷书的过程。

在这温馨难忘的研学时光里,全体师生为研学期间过生日的同学们精心筹备了惊喜,当蜡烛点亮师生们齐聚一堂,共同为寿星们唱起生日歌,送出真挚祝褔,随后一起开心地切蛋糕、共享欢乐!

研学不仅是知识的探索,更是青春风采的绽放。在活动间隙,同学们精心筹备的才艺表演闪亮登场。舞台上,婉转的歌声如潺潺溪流浸润心田,灵动的舞姿似蝶影翩跹演绎活力。



大家用才艺点燃现场氛围,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也为这段难忘的研学记忆增添了绚丽色彩,让知识的学习与艺术的碰撞交织成美妙的青春乐章。仪式终章落下,真正的远行刚刚开始。山水之外,是少年心中更辽阔的远方




结语
这场行走于山水之间、历史之中的研学旅程,已经画下圆满句点。五天的足迹,跨越了灾后遗址、生态密林、古老水工、诗人故居与庙宇街巷;五天的收获,不止写在笔记里,也悄然留存在心底。
同学们学会敬畏,在课堂外练习倾听,在真实世界中思考责任与担当。知识不再抽象,成长也不再遥远。每一份感动、每一次凝视、每一句提问,都是少年心灵向内扎根、向外生长的印证。
当行程落幕,目光已然更远,前行的脚步也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