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城市喧嚣,一场奔赴巴蜀的行走正在缓缓铺展。从灶台上的锅气升腾,到三星堆的神秘目光,从滚滚山林间的悠然漫步,到川剧帷幕下的一抹变脸,同学们用眼睛看、用味蕾尝、用手触摸、用心记下。此刻学子们不再是课堂里的倾听者,而是文化现场的主动探索者。
这一段沉浸式探索,是一次从感官通向认知的跃迁,也是一堂堂打开世界的课程。
探味巴蜀烟火 解码文明印记
(一)川菜博物馆|味觉里的巴蜀密码




同学们走进这座“可以吃的博物馆”,开启一场从味觉出发的文化探索。大家参观典藏馆,了解川菜的发展脉络,从古法灶台到郫县豆瓣,从香辛料谱系到饮食礼仪,川菜不止是味道,更是一部流动的生活史。





同学们换上围裙,动手制作葱油饼、点豆花、包熊猫蒸饺,观看宫保鸡丁的技艺展示。锅气翻涌之间,是热爱生活的巴蜀态度。




(二)三星堆博物馆|神话中的文明碎片
在青铜面具、金杖神树的目光中,同学们步入三千年前的古蜀世界。课程围绕“文明的再造”展开,从文物观察、神话对比到AI辅助的青铜像设计实践,串联起古代宗教、政治与艺术的多维图景。




同学们还动手学习范铸工艺与玉器制作,尝试陶器修复,亲历一次小型“考古”。此刻,同学们不是博物馆的旁观者,而是时代记忆的解码人。


(三)川剧传奇|一脸千变,百年不倦
夜幕降临,川剧传奇准时开场。在古意盎然的舞台上,变脸、吐火、身段唱腔轮番上演。同学们了解川剧行当与声腔体系,感受中国戏曲“写意传神”的美学精神,也尝试从镜头中定格高光瞬间。一抹流转的脸谱,不只属于舞台,也镌刻进同学们的文化记忆里。




(四)成都火锅体验|一锅热辣,满载人间烟火
翻滚的红汤里,藏着巴蜀的性格与故事。同学们围坐一桌,正式开启这场地道的成都火锅体验。牛油锅底香气四溢,辣椒与花椒交织出味蕾的挑战与惊喜。毛肚、肉片纷纷入锅,筷子飞快,笑声四起。

不只是美食,更是一场沉浸式的文化感知。同学们边吃边聊,从“微辣”到“中辣”,从口感到地道表达,在热气腾腾中体会到了成都人骨子里的爽朗与讲究,也在一顿火锅中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热辣翻涌的不止锅底,还有少年们逐渐升温的情谊与参与感。

行走山林之间 聆听生命回声
(一)华西亚高山植物研究所|山林深处识万象
在专家带领下,同学们走进这片独特的高山植物带,山风轻拂,林影婆娑。大家穿梭于林间步道,观察植物生态,记录叶片形状与生长习性,采集典型样本,现场制作拓印标本。每一道纹理,每一片叶脉,都是大自然写下的文字。



课程还特别设置了“自然艺术”环节:同学们将自己拓印完成的植物图样转印至帆布包上,设计独属于自己的自然纪念品。创作的过程也是一次重构与表达,同学们把观察、理解与美感融为一体,让自然从纸面走入日常。
课程引导大家理解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重要性,也鼓励用创作连接自然与美感。这一段从林间出发的课程,不止记录万物生长,更播下守护的种子。




(二)熊猫谷|与国宝共处的一天
穿行在熊猫谷林间,同学们近距离观察大熊猫的饮食与活动,记录温湿度、植被分布、鸟类踪迹,追踪生态数据。


在工作人员讲解下,同学们了解熊猫濒危背后的环境与人类因素,深度思考“国宝守护”的必要性。生态不仅在课本里,更在一步步脚印中。



(三)漩口中学地震遗址|沉默废墟中的精神回响
来到漩口中学地震遗址,眼前是断裂的操场、倾斜的教学楼、崩塌的楼板,一切定格在那个不可忘却的春日。B团学子们缓步而入,低头肃立,无需言语。这里曾是笑声与梦想汇聚的校园,如今只剩斑驳的痕迹与沉默的回响。讲解员轻声讲述当年的震情与守护者的故事,每一个名字,都有分量。



在献花环节中,两位同学代表缓步上前,向纪念碑敬献花篮,全体师生肃立默哀,向逝者致以深深敬意。随后进行集体宣誓,学子们用坚定的声音许下承诺,也在心中埋下一份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责任的担当。
这不是一堂课程,而是一场缅怀。一次凝望废墟的静默对话,让沉重化作信念,静默中也有光。


结语
走过熊猫栖息地,穿行高山植物园,伫立于古蜀遗址,沉浸于舞台灯影之间。
学子们在自然中学会敬畏,在历史中学会思辨,在一碗热腾腾的蒸饺里找到了家国与乡情的温度;也在一尊沉默的青铜器上,读懂了文明的辽远回响。
真正的学习,正在悄然发生。脚步丈量的,不只是成都的街巷,还有学子心中愈发清晰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