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共美教育领航 海淀品牌担当”——2022高三化学学科“云支教”活动顺利开展。本次“云支教”人员由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本部和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共四位教师组成,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化学备课组组长吴晓丹老师主持。
为更好落实“为民族基础教育办实事”,助推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教团的化学教师们在结束紧张的高三教学工作后,迅速投入准备工作,力图将近年关于“新高考”、“新课改”、“新教材”的研究,对“新形势”教改教法的论证, 对“新需求”的把握与经验进行总结,将最切身的体悟进行分享。
经验分享
海淀实验学校高三化学备课组长卜志玲老师,从教24年,深耕教研。曾荣获2019年“海淀区优秀班主任”、2020年校级“三八”红旗手、2021年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等荣誉称号。北京市2022年的新高考,是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新教材、新高考”。新教材怎么教?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卜老师立足高中阶段氧化还原知识系统下的知识脉络、课标要求以及各阶段的学情分析、确定教学重难点及教学设计的确定过程这几大方面,分享了由北师大王磊教授牵头,与北师大化学学院的老师们一起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主题教学探索。她在仔细分享课例中的素材选择,教学细节注意事项及课程反思的同时,也分享了高三阶段氧还原知识模块的复习策略等宝贵经验。
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善于学习钻研,敢于尝试的青年教师张晨颖老师,曾获得第十二届全国民教杯“民教之星”称号,她的示范课也曾获得2019年“一师一优课”活动部级优课。张老师针对北京化学新增的《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复习分析与规划进行了分享。张老师的分享分为“《物质结构与性质》高三复习规划与具体实施”和“以’微粒间相互作用与物质性质’为主题的课例介绍”两个部分。讲座从教材及模块知识的建构逻辑出发,结合优质课例,系统性地分享了化学备课组在一、二、三轮不同复习备考时期,帮助学生建构“结构”模块的复习模型作出的努力和成果。
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化学学科带头人王冬雪老师,教学经验丰富,今年已经是连续第四年在高三任教。她结合自身在高三教学的宝贵经验,分享了《反应原理》模块的复习策略,并结合她所承担的北京市市级课题“手持技术”与学生能力发展以及在高考备考过程中提高学生能力的辅助效果进行了交流展示。
郭欣老师曾荣获“海淀区优秀青年岗位能手”、“海淀区教育系统青年教师岗位能手”、校级“骨干教师”、“优秀备课组长”等称号。多年承担备课组长的郭欣老师在讲座中,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针对新课改新教材,分别以“高考命题趋势分析”、“高三化学备考总体规划”、“有机合成”、“原理综合”、“工业流程”等各主题类型题目模块重难点突破为依托,细致入微地就北京近年高三备考注意事项、化学备课设计逻辑进行了总结分析,为各分校联盟校的教师们带来了备考建议。
民大附中党委常务副书记佟丽娟,民大附中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品一同来到了化学学科线上支教现场。佟书记对化学学科的支教工作给予了肯定,对民大附中、海淀实验中学全体高三教师及工作人员圆满完成本轮支教任务表示感谢。佟书记指出,只有凝心聚力,才能激发热情,只有向上发展,才能不负期望。
交流互动
通过各位北京专家的分享,自己收获颇多,对新授课、高三复习方法都有一定新的思考:不能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通过建立模型提升学生真正的化学能力;要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在下一届高三复习中借鉴专家们的策略开展复习,相信学生的成绩肯定会有一定的提高。
——民大附中红河州实验学校 马手福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明确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1.做好学情分析。四位专家的备课展示都做到了有的放矢,只有把握好学情才是我们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才是实现学生减负的保证。2.整合教材实现少教。化学知识凌乱、知识点分散是学生学不好化学的原因之一,在进行深度思考后便可以发现,所谓凌乱的知识其实内部是有一定联系的。3.强化实验教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因此化学离不开物质,化学更离不开实验。
——民大附中呼和浩特分校 丁建强
通过培训学习,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进一步了解了新课标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化学新课改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在短时间内把新增的大部分内容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高中化学新课改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民大附中玉树(海东)分校 白仁青卓玛
时有所需,必有所为。“云支教”旨在突破时空界限,让知识经验沿着网线传递,让教育助力可以切实抵达。虽然相距千里,但是我们的心与心却是始终紧紧贴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