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江西的第二天,换上一身灰色的红军服,我们踏上新的旅程。巴士在百折千回的盘山公路上驰骋,将我们送到了险峻的黄洋界。站在仅剩下坑道的黄洋界工事前,却仍能想象出当年红军战士们的临危不惧;爬上“功勋迫击炮”下的石块,眼前浮现出的是陈毅安一炮打掉敌军指挥所的果敢;在“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前的浓雾中摸索前进,感受到的是“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大气磅礴。短暂休整后,我们重走当年的“挑粮小道”,在布满苔藓的碎石路上艰难前行,尝试着像朱德将军一样挑起沉重的扁担。小路地势极险,稍有不慎便会跌入万丈深渊,但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这却成了红军补充物资给养的唯一方式,由此便不难体会到井冈山生活之艰。
今天的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窗明几净,设施先进,可又有谁能想象到它的前身竟坐落于井冈山小井镇的一座二层小楼。走入位于小井镇的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内部陈列的简陋器具使人无法将其与“医院”二字联系起来:分辨不出形状的手术器械、木质的药罐子、稻草做的病床。纵使设施简陋如此,在当时红军设立的医院中这也已是条件最好的一个,无数战士在此接受救治后得以重返战场。第三次“反围剿”中,敌军突袭了这所医院,住在这里的130多名重伤员全部被俘,然而无人肯透露出红军主力的行踪,敌人恼羞成怒,将伤员在医院前的稻田全部枪杀,鲜血染红了附近的小溪。在烈士墓前庄严肃立默哀,为烈士三鞠躬,落在地面上的只有雨滴,但悲痛的气氛却在空气中弥漫,久久不肯散去。
中午时分,在“红米饭,南瓜汤”的民歌声中,我们走入“火房”,体验那个年代红军战士的平常一餐。极少下厨的我们在此时才发现“驾驭”毫不起眼的秋茄子、干辣椒与山野菜竟是如此棘手;习惯了方便的煤气灶,在生火时我们竟是这般手忙脚乱;没有掌握技巧,菜没洗净、忘记添盐、炒菜过油的事件时有发生。好在瑕不掩瑜,同学们对这自己劳动的结晶纷纷投以赞许的目光。
红幕布,沙石地,练兵场的一切看上去与军训时别无二致。路上有人不禁担心道:会不会又要军训啊。当然,后面的活动证明这之前的担心都是无谓的。今天的主题是实践与体验,不再有昨天的低沉感与历史感。这在练兵场上的一切就是井冈山之行的最后一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们是最终将井冈山精神落实入我们内心的重要一步。练兵的项目,并没有同学们想象的那样无趣枯燥如站军姿之类(虽然开头是有的),但这些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注重团队协作精神与组织意识的建立,如:设计团标,团歌等,过程中大家都情绪高涨,热情澎湃。一方面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重温红军当年团建的场景,令一方面更是想要借此让同学们明白井冈山精神在这个时代再升华的一个重要主旨:珍惜身边与你共度每一天的战友,在将来世界的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珍惜这由井冈山红军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一片大好河山,感恩支撑着你成长的来之不易的根基。
我们,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革命的基因天生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印刻在我们的本色当中。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燎原之火燃起的地方,是中国共产党人们的精神根基。这次旅程,既是一次朝圣之旅,也是一场寻根之旅,更是唤醒我们新时代青年们内心中本就存在的红色基因的传承之旅。
井冈之火永不息,信仰之炬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