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耳畔响起的不是宿舍铃声,而是火车的笛响;你没有置身于北京的楼房,而是飞驰在黄土高原上;迎接你的不是食堂菜单,而是站台的大字——“西安”。
像被塞进试管一样的卧铺,还被“震荡”一夜后,黎明终于到来。
睡眼朦胧中,你是决定挺过拥挤人潮洗漱还是找清静之地,修身养性思考人生?
不知不觉间,西安延安营的同学们抵达了神往已久的目的地,(面皮)西安。
在站前拍过合照,吃过早餐,绿色的大巴车便载着大家穿过一条条大街小巷,驶过一片片绿树浓荫。
咦,眼前出现了一个大家伙——这是明城墙东门,长乐门。这,该是西安送给大家的见面礼吧。
明城墙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三年,洪武十一年竣工,是在明太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指导下,在隋、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当时是西安的府城。
(西安城墙又称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走进城墙围住的瓮城(瓮墙,取瓮中捉鳖之意),爬上青砖铺就的石阶,我们的脚步终于印在久仰的城墙之上。我们在辅导员的介绍下了解了古城墙的基本构造,并在第98号敌楼前举行了开营仪式。
奇特的开营仪式
一座座城楼,在同学们的相机中俨然成了一张张明信片;高耸的箭楼,也进入了所有西延营营员的大合影。
短暂的自由活动时间里,同学们漫步城楼上。
或一步一步用心走,让脚步来丈量这座13.7千米长的大城墙;或用手掌感受遗留在垛子青砖里,六百多年历史的温度;或在矮墙下的椅子上小憩,享受十三朝古都吹过的风;或举起相机,给城上各色的人情古迹拍照……游古城墙,追思与自豪在我们心中升腾——原来,这就是曾名“长安”的城市;原来,这就是炎黄子孙心中共同澎湃的情怀。
领略毕西安城的剪影,用过午餐,营员们抵达“永兴坊”。
永兴坊曾是历史名臣魏征的居所。魏征是唐朝时期正直果敢的谏臣。坊口的“镜鉴”,正是为了纪念他而树立的。
永兴坊内聚集着众多“山西名吃”,悠久历史的风味,传统美食的魅力,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游人。同学们徜徉其中,尽情感受油盐茶醋中的地道西安。(肉夹馍、黄馍馍、酿皮、镜糕、biang biang面……)
除了吃得过瘾外,一些同学还体验了柞水洋芋糍粑的制作,美味与技能双收。
一旁的文创街里,是琳琅满目腰鼓、陶笛、陶埙、快板、皮影工艺品……民俗味儿满满的老西安,让同学们大饱眼福。
简单集结后,大家走进潜伏在市井中的皮影戏体验馆——它暗藏喧嚣中,却也是永乐坊的精髓所在。
皮影戏,又称“影戏”或“影子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陕西特色的碗碗腔或弦板腔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秦人气息。陕西皮影是陕西省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尤以华县皮影最为有名,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观看时,老艺术家们邀请我们到台后观摩。
演出结束后,我们也有幸来到后台和皮影班社的老艺人们交流,意外发现在老艺人中间围着一位年轻的签手。询问后得知,他正是皮影班社班主魏稳柱的孙子孙赞。
领队的赵长宏老师采访了魏师傅和孙赞,随行的学生也十分感兴趣,挤在后台录像。
23岁的签手孙赞向皮影班社的老签手学习了2年。他从小受爷爷耳濡目染,喜欢皮影戏,也希望传承下去,就加入了老艺人们的队伍。
魏师傅说道,有“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祖”之称的华县皮影戏现存戏班仅有4家,孙赞也表示传承皮影戏年轻人特别少。71岁仍在带领着戏班子的魏老师傅没有徒弟,而成为一位合格的前声(主唱)需要比签手更长年的训练,因此,他已经成为了“末代的守艺人”。为了发扬皮影艺术,他曾多方搜罗资料、整理手抄剧本130余本,演绎剧目数不胜数,付出了毕生心血。
在被问到接班的原因时,孙赞这样说:家人并没有强迫,原因呢,一方面是爷爷唱戏,从小接触皮影戏多;另一方面是时间长了也喜欢上了皮影戏。现在一直在坚持学习。
五位老师傅热情回答问题后,还自豪地展示了他们创立的皮影戏公众号,希望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皮影戏。
不难看出,皮影戏的前途即使光明的又是曲折的。有年轻人在为传承发扬努力,也有老师傅因没有接班人而发愁。这样的一出皮影戏,既让我们了解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在鼓励我们这辈年轻人多了解、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看毕,一些同学在接受随行小记者采访时说:“看皮影戏时,在正面看觉得没什么特别的,一到幕后,发现一位年轻的手艺人在控制皮影,几位老艺术家也在配合的极力吆喝敲锣打鼓,场面激烈却有序,很是精彩。后来,还听说那位年轻人是其中一位老艺术家的孙子,那时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惊叹不已,也很高兴,皮影艺术后继有人了。”
在恋恋不舍地走出永乐坊后,一天的行程也落下帷幕。大家安顿好住宿,填写研学手册,回顾一天的精彩瞬间。
今夜,我们,会在城墙外的某个窗口遥望着你。闪烁几千年的灯火,将会陪我们入睡。晚安,西安!好梦,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