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
英灵不朽,山河永念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前身蒙藏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红色学校,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建校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学校回信中,充分肯定“自建校以来,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优秀人才,他们在各条战线上为人民解放、国家发展、民族团结、人民幸福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新征程,中央民族大学附中教育集团总校党委、附中校友会牢记嘱托,不忘“赓续红色血脉 培育时代新人”的责任使命,坚持不懈在广大师生和各族各届校友中开展党史、团史、校史教育,不断擦亮爱国主义教育品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又是一年清明至,4月3日上午,中央民大附中教育集团总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附中校友会会长佟丽娟一行来到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多松年烈士故居,与呼和浩特分校党委、附中校友会内蒙古校友联络站共同开展“清明祭英烈,红色永传承”联学联建主题党日活动。多松年烈士的孙辈代表云国华、麻花板社区党委书记尚海林以及附中校友代表、呼市分校党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参加了这场庄重的纪念活动,共同追思我校1923级校友多松年——这位被誉为“草原劲松”的革命英烈。缅怀纪念活动由呼市分校王建学校长主持。


大家在多松年烈士纪念雕像前庄严肃立,整齐列队默哀。佟丽娟同志代表集团总校和附中校友会、闫淼同志代表呼市分校、苏伊乐高娃代表呼市校友整理挽联,鞠躬致敬,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先烈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云国华先生深情并茂地讲述了祖父多松年烈士的英雄事迹,回顾了多松年于1923年9月考入北京蒙藏学校开始求学、创办革命刊物、参加中共“五大”以及壮烈牺牲的经历,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历史的厚重,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年代的波澜壮阔和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眼中满是对先辈的追思与敬意。

佟丽娟同志也给现场的党团员和校友代表讲述了共产主义信仰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播得益于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李大钊的引领指导。1923年9月多松年入学蒙藏学校,北京党组织负责人李大钊、赵世炎、邓中夏定期在蒙藏学校大寝室火炉旁、在大枣树下领学《共产党宣言》,使多松年很快成长为第一任团支部、党支部书记。他还按照李大钊的要求,深入调研农牧区并与乌兰夫等创办《蒙古农民》,直至从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学习后回国开展革命斗争献出年轻生命。我们怎能不为烈士那坚定的信仰与伟大的生命价值所震撼。

清明追思英烈志,薪火相传勇担当。此次联学联建主题党日活动和校友走进分校参观座谈,不仅继承了学校的光荣革命传统,赓续了红色文化根脉,凝聚了团结奋进力量,为总校集团化办学和呼市分校新一轮发展注入了前行动力,为增进校友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集团总校领导佟丽娟同志调研呼市分校期间,还代表教育集团总校党委对新一届党政班子建设提出了希望与要求。

先烈事迹
多松年,蒙古族,1905年出生于归绥县麻花板村(现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麻花板村)。他于1923年考入北京蒙藏学校并投身革命,与乌兰夫等人创办了内蒙古最早的革命刊物《蒙古农民》,积极传播反帝反封建思想。1927年,年仅22岁的多松年代表绥察二区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返回北平,面对李大钊牺牲、党组织惨遭破坏的严峻形势,他毫不畏惧,毅然前往张家口试图恢复党的组织,却不幸因叛徒出卖被捕。多松年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残酷折磨,坚贞不屈,最终被敌人用5根大钉子钉死在张家口大境门的城墙上,壮烈牺牲,年仅22岁。英雄多松年校友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被一代又一代民附师生传颂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