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市中小学启动“课程改革年”,持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为检验一年来学校课程改革的质量与效果,12月20日下午,2024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年会课程建设分论坛在海淀校区如期举行。民大附中集团总校、各分校以及共建校的干部、教师代表共50余人参会。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海淀区教科院课程研究中心科研员、北京市骨干教师鲁小凡博士来校指导并作专题讲座。集团总校教科室主任姜明亮主持了本次论坛活动。
鲁小凡博士主讲了关于“整体育人视域下教师应具备的课程素养”的专题讲座。鲁老师聚焦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动向,深入解读了教育部门近期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政策文件,强调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重要拓展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讲座中,鲁老师提出了学校课程建设的“三级阶梯”模型,并详细介绍了教师课程素养的提升要点,包括泰勒的目标模式、约瑟夫·施瓦布的实践模式等多种课程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此外,鲁老师还为大家解读了北京市“课创计划”的具体内容,强调其旨在通过集团化办学和课程创新,构建首都特色课程育人新生态。
民大附中技术组王梦老师在随后的汇报中,与大家深入探讨了民大附中人工智能教育实践的开展情况。王梦老师详细介绍了AI如何赋能教育教学,包括AI+项目式学习实践、AI+课程群建设及实施等亮点。她展示了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自动瞄准射击系统设计等创新成果,以及学生在科技比赛中取得的卓越表现,突显了人工智能教育在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彰显了未来教育的新趋势。
民大附中物理组李超群老师分享了其关于指向核心素养的物理跨学科实践的反思与总结。在汇报中,李超群老师介绍了如何通过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成功将物理知识与美术设计、通用技术、数学等多学科融合,设计出贴近学生兴趣和社会问题的实践课程的典型经验。其中,“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桥梁设计项目”的教学效果尤为突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此次论坛活动不仅为民大附中教育集团各分校和共建校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还极大地促进了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通过深入探讨课程建设的前沿理念与实践经验,广大干部、教师进一步明确了课程设计的方向与目标,提升了课程实施的能力与水平。更重要的是,本次活动对于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标志着民大附中教育集团在课程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